马斯克看好的“锰”,又一次站上风口。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磷酸锰铁锂材料风起。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版,磷酸锰铁锂兼顾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可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两种技术路线,深获市场青睐。
其二,钠电池加速进入市场。以宁德时代、维科技术、中科海钠等为代表的“钠电”企业正全力助推钠离子电池技术产业化落地,且钠电池主要正极路线都要用到锰元素,进一步拉动锰的需求。
而现阶段,钠电池的风似乎更猛烈了些。
01 入局者众,ST开元携手中南大学
目前布局钠电领域的企业主要分为三大阵营。
一是专注钠电行业的企业,以中科海钠和初创企业众钠能源等为代表;二是锂电企业,以宁德时代、鹏辉、维科技术等为主;三是行业巨头跨界布局,比如传艺科技、华阳股份。
教育领域上市公司ST开元(300338)当属于第三种类型,正大刀阔斧迈向钠电。
11月10日,ST开元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长沙麓元能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作)合同》,双方将共同参与研究开发锰基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项目。
公告显示,该项目由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负责落实。同时明确了项目技术目标、内容、方法、路线,以及支付与交付,并且规定于2025 年8月前完成所有事项,包括中试产线验证。
其中要求,正极材料克容量达120mAh/g(0.1C),循环性能>2000次(0.1C以上),在半固态或全固态电池中可充放电。
据悉,ST开元新上任总经理于扬利,也毕业于中南大学,同时还在南孚电池担任大区经理长达八年。以上经历也正好为本次合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ST开元在布局钠电之前,已经公告进军储能,与杰瑞特、安睿科技、恒裕泰等企业合资设立长沙开元商业储能有限公司,以在储能领域开展合作。
从其回复深交所关注函可知,该储能合资公司计划在2023年投资建设一条年产2GWh电池系统集成产线,投资金额预计约2100万元。
可以确定,储能+钠电成为ST开元二次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据起点锂电统计,在此之前,还有同兴环保、碧桂园、小米等不同行业企业宣布入局,因此ST开元不会是最后一个。而随着入局者们的增加、锂电材料价格的不稳定,钠电池产业化将进一步提速,钠电相关材料将会首先获资本“下注”。据预测,2023年-2024年将成为钠电量产元年,彼时诸如锰等在内的过度元素,也将成为布局重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锰元素未来确实存在供需缺口。
02 锰元素供需偏紧趋势凸显
公开资料显示,钠电池主要包括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以及普鲁士蓝三大类较为成熟的正极材料路线。其中层状氧化物路线以及普鲁士蓝类路线都将用到锰元素,锰成为钠之后的第二常见元素。
从现阶段产业化进程来看,普鲁士蓝类成熟度相对更高,且有大量项目落地。
比如七彩化学与美联新材投资25亿,建设年产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上海汉行在山东济宁投资51亿,建设10万吨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及10条电芯生产线等。
从需求端来看,每GWh钠电池消耗的二氧化锰大概为110-146吨。起点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钠电池出货量将超过1000GWh,对应二氧化锰的需求达到110-146万吨。且叠加磷酸锰铁锂材料的应用,预计对锰元素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从供应端来看,2020年全球二氧化锰产量紧为57万吨,已经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且全球锰矿石用量97%均用于钢铁行业,只有2%用于电池行业。目前来看,锰与镍钴等金属资源相同,均依赖进口,据统计近80%原料来自于南非、澳大利亚和加蓬等地。
另一方面,二氧化锰的价格也在上升,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二氧化锰价格为17000元/吨,较年初上涨近30%。行业预计,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或许会让锰元素走上碳酸锂的“老路”。
国内市场上,红星发展、中钢天源、湘潭电化为手握锰资源的主要企业。据统计,截止2021年,红星发展电解二氧化锰产能可达3万吨/年;中钢天源拥有5.5万吨四氧化三锰产能(其中电子级四氧化三锰5万吨,电池级四氧化三锰0.5万吨);湘潭电化拥有电解二氧化锰年产能12.2万吨。
从产能来看,以上企业并不能满足潜在的缺口需求。但可以确定的是,以上企业已经有所动作,目前均在落地新项目,加大产能。
10月28日,湘潭电化公开表示,子公司广西立劲的四氧化三锰生产线已完工投产。
11月1日,红星发展发布公告,拟定增募资5.8亿元,2亿元将用于建设年产5万吨动力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项目,此前红星发展已经拥有年产3万吨的高纯硫酸锰生产线,叠加后,其高纯硫酸锰产能将提升至8万吨。
11月2日,中钢天源公开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电池级四氧化三锰的投入,预计明年年初将新增10000吨电池级四氧化三锰产能。
不过,起点锂电在此提醒,金属资源的布局需要大量投入和时间成本,跨界者尤其需要谨慎。且钠电项目的落地需要时间来验证,未来走势充满不确定性,抱团取暖或许是优选。